TAFALONG 太巴塱文物館站展覽暨外牆裝置藝術盛大開幕
縣長徐榛蔚期許讓全世界看見太巴塱悠長文化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之一,以文化保存、永續傳承為目標,太巴塱文物館於今年落成,花蓮縣文化局18日邀請花蓮縣長徐榛蔚前來參加揭幕太巴塱文物館(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首檔展覽 —《TAFALONG 太巴塱》。
  花蓮縣長徐榛蔚先以阿美族語向在座的部落耆老、族人和與會貴賓們問好,她表示,太巴塱祭祀廣場、文物館和周邊設施的興建從104年開始,感謝立法委員鄭天財在中央爭取經費。太巴塱祭祀廣場有部落的族人藝術家和每個年齡層的參與;外牆設計的意象是由花蓮縣文化局局長吳勁毅跟部落藝術家共同討論、協作而完成;Soraratan是用傳統工法興建的青年會所,透過多次與部落長老們討論進而克服建築上硬性規定,並且收集材料就要將近一年的時間,花費許多心力。
  徐縣長感謝部落總頭目、頭目與長老們給年輕族人很多協力、經驗上分享,與實際支持,她說要讓全世界看到太巴塱部落的文化有多麼悠長,先人睿智的積累,也希望文物館收集的文物越來越豐富。
  立法委員鄭天財表示,文物館興建要感謝許多人支持,前縣長傅崐萁任內負擔一半預算,前議員楊德金支持興建文物館,時任行政院長的桃園市長張善政市長同意撥下這筆經費,感謝花蓮縣政府對後續預算的支持,並對工程提供寶貴的意見,讓祭祀廣場的設施能夠更加完備。
  長期深耕太巴塱的文化局長吳勁毅認為,神話時代的傳說故事,從來不是一個書本上的故事而已,至今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場合,一直以各種方式訴說與實踐。藉由展覽邀請訪客直接進入神話情境,進入太巴塱的國度,透過非具象與具象的物件,體會文化生成的狀態。
  首檔展覽《TAFALONG 太巴塱》以口傳文化為主軸策劃,邀請部落族人獻聲錄製部落的神話故事,作為展覽前三區的脈絡基底。第一區的「起源」,以阿美族創始神話「Tiyamacan」為開端,耆老Osay Hongay簡燕春的嗓音與聲光裝置邀請訪客遙想遠古情境;第二區「續存」以階梯地形引領訪客走過太巴塱祖先繁衍生存、遷徙定居之困境,抵達坡頂並聆聽部落祭司Ka’ti Karo林正治協同十多位耆老共同彙整的「Doci與Lalakan」故事;第三區「社會」,藉由藝術裝置的象徵性轉譯,呈現太巴塱小學生們在黃梅玲老師帶領下錄製的「Mayaw與Onak」故事,讓訪客能仰望省思祭儀精神之源頭與階級傳承內涵。
  展覽第四區的「傳承」,更透過3D掃描的方式讓部落民眾提供的文物以嶄新的姿態永久留存。現場可以透過互動裝置來聆聽文物持有人錄製的說明,非研調性質的敘述傳達了真實主觀的情感記憶,也反映著某種文化記憶的斷層。透過數位化,文物得以跨越時間與空間,被保存與分享,實踐了另一種傳承,展覽也希望藉此探尋文物的現代意義。
  此次裝置藝術係由來自太巴塱部落阿美族藝術家達鳳‧旮赫地進行創作。達鳳從事木雕創作二十多年,過去作品以雕工細膩,刀法流暢溫潤著名,擅長將其深厚的母體文化浸淫轉化為可閱讀的、優美而動人的敘事符號。
  展覽同時規劃了多場展場導覽及藝術家創作分享,讓訪客能更深入了解展覽內容。為了串連部落本身既有的文化能量,本展更邀請當地團隊共同籌劃了共20場的周邊活動。
  由在地團體規劃的部落導覽,展現族人眼中的太巴塱;部落工藝工作坊,如阿美陶、藤竹編織、傳統織布等,傳承著蘊含生活智慧的部落精神;阿美族特有的野菜與釀酒文化體驗,讓訪客實地品嚐部落的滋味。另外也有針對部落族人而籌辦的族譜工作坊以及耆老故事分享會。多面向的周邊活動,除了能讓訪客以更貼近部落的視角體驗部落文化之外,也期許部落遊子能重新認識部落,落實展覽的核心價值,「傳承」。
  本次開幕活動賓客雲集,行政院東部聯合中心執行長郭應義,立法委員鄭天財,立法委員高金素梅,立法委員傅崐萁辦公室主任葉佳興,立法委員陳瑩辦公室主任杜仁義,花蓮縣議員簡志隆,花蓮縣議員蔡依靜,花蓮縣前議員楊德金,桃園市議員楊進福,台東縣議員陳政宗,花蓮縣文化局局長吳勁毅,花蓮縣政府原民處長督固撒耘,光復鄉長林清水,光復鄉代表會主席廖翊鈞,光復鄉代表會副主席吳依臻,太巴塱部落頭目楊德成,部落耆老與地方仕紳皆一同參與這次盛會。(記者陳品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