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英雄無用武之地

  在中國人的社會裡,「英雄」這兩個字很受歡迎。精秀的草叫「英」,拔群的獸為「雄」,所以「英雄」被引申為「才能」和「勇敢」出眾的人。
  不過,今日不同往昔,「英雄」開始變質,連「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美人遲暮」、「英雄難過人關」都經常出現,讓「英雄有淚不輕彈」不但「淚濕英雄」,更且都已「欲哭無淚」。
  事實上,「英雄」與「美人」並沒有必然的「連結性」,兩者跟愛情也扯不上關係,英雄「氣短」短的也不是兒女「情長」變短的「氣」。
  宋代的一個讀書人「蘇丕」參加科舉考試落榜,氣得罵科舉考試是「最易短英雄之氣」,從此隱居不仕,連城裡都不去。後人因而形容有才能或有志向的人,因遭遇困厄或沉溺於兒女私情而喪失進取心叫做「英雄氣短」。
  更早之前的唐太宗將考中「進士」的讀書人稱作「英雄」,但每三年才考一次的進士,才只錄取50~60人,難免讓許多人有滄海遺珠之憾造成「英雄氣短」。
  由此可知以上這些的「英雄」並非勇武之士,而是泛指「讀書人」,絕不是我們所想像「西楚霸王項羽」那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話說回來,眼下所有「吃公家頭路」的公務人員,想當年都是經歷過十年寒窗苦讀,才好不容易進入公務機關,從基層一步一步慢慢爬升;但是,綠色執政後,「科考取士」淪喪,要當官享權貴發大財唯有「靠關係」,「政務官」沾親帶故空降每座金山,不必有專業才能就可以「外行領導內行」去發號施令,然後「撈完換人」。如此這般,讓平實的合格公務人員長嘆:「英雄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