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效應-冷 眼 旁 觀

  義大利名歌劇男高音卡羅素(CARUSO)生前被世人讚稱「一代歌王」。有一次在表演前突然喉嚨痙攣,擔心無法登台演唱。
  眼看還有幾分鐘就要出場,他相當恐惶,大滴的汗水從額頭如雨淌下,深怕晚節不保,從此自舞台敗下陣來。
  他意識到必須冷靜,進行自我心理調整。於是,他跑到後台,大聲對裡面的人大喊:「我要唱歌了,我馬上要上台唱歌,我的表演一定非常成功!」如此重複許多遍後,他沉浸在熱烈掌聲的自我催眠意識中,喉嚨的痙攣竟然慢慢消失。最終,他鎮定地走上台,完成極其成功的演出。
  在心理學中,「暗示」即是一種「潛意識」,讓個體無意中接受資訊,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潛意識是在我們的意識底下存在的一種潛藏的神秘力量。
  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家應該多給自己一些積極正面的暗示:「沒問題!這難不倒我!」、「我可以!不會有事!」
  1955年由畢闕博士提出「安慰劑效應」,病人雖獲無效的治療,卻有「預期」或「相信」、「應該」治療有效,症狀得以紓緩的效果。
  曾經在一次醫學實驗中,專家使用嗎啡持續為一位患者控制疼痛;但是,在實驗的最後一天,偷偷用「生理鹽水」取代嗎啡溶液,結果發現:生理鹽水產生了和嗎啡一樣的功效,患者覺得疼痛獲得改善。
  生理鹽水充當「安慰劑」,雖沒有「療效」,卻多少有「功效」,這就是所謂的「偽藥效應」,又稱為「安慰劑效應」,目前國內甚囂塵上。
  儘管有人特意耍弄「安慰劑效應」裝模作樣愚民,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信以為真而大聲喝彩。好在,生理鹽水不會有「副作用」,演戲的人神采飛揚,看戲的人拍手叫好,真是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