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服飾釋放文化的信號 撒固兒部落盛裝族服鈴鐺 重現撒奇萊雅傳統樂舞

  為了讓鑲嵌在記憶裡,卻從生活與祭儀中消失的古物重新延續到當代,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111年社區亮點計畫【島東花原】於撒固兒部落的二部曲工作坊,將邀請「後山金工房」的楊達開老師,針對傳統lusid小鈴鐺的工藝工法進行課堂上的解說與製作,學習製作族人消失的鈴鐺,復振傳統工藝。然後將鈴鐺縫製於腳套上,並與傳統舞蹈的舞者進行表現時的穿戴及展示的討論,同時透過不同世代共學的交流中,得到更多關於鈴鐺與傳統樂舞之間的故事與記憶。課程將於8/9、8/10及8/16、17,連續兩週的週二、三兩天,下午13:00-16:00共四堂課的方式進行,地點在花蓮市國福里撒固兒文化健康站。
  以Sakidaya(撒奇萊雅)族為主的Sakul(撒固兒)部落,文化健康站是聚集社區內部落長者的重要場所。因歷經戰爭與歷史變遷等緣由,撒奇萊雅族透過正名確認族群的正當性,但至今仍然面臨族群文化流逝與族群人口增長不足的危機。因此,一群藉由長期照顧工作而陸續返鄉的青年,以文化健康站為平台,紮根部落實踐文化復振的行動,透過小米復育計畫、編織共學實驗與推廣等跟長者共作的活動,在日常的照顧陪伴中反轉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以長者為主體,讓長者在生活中傳承重要的記憶與智慧。對部落青年而言,長者的經驗與文化底蘊的延續是刻不容緩的傳承契機,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文化保存運動。
  撒奇萊雅族傳統服裝分為盛裝和常服,盛裝族語稱為lusid,而常服撒固兒部落稱為dikuc,馬立雲部落、磯崎部落稱為zikuc。對於lusid的採集,撒固兒部落尚收藏數件手製lusid,以及百年老照片。關於calingcing(鈴鐺、腳鈴),是撒固兒部落女性lusid腳部的裝飾品,同時在祭典上也是很重要的節奏樂器。透過文化復振與工藝器物的再現,calingcing(鈴鐺、腳鈴)和樂舞文化是重要的聯結。
  《重現lusid與樂舞文化的最後一哩路》
  為了喚回部落族人逐漸流失的文化記憶,撒固兒文化健康站積極以行動縫合斷裂的傳統,自從向部落裡唯一記得如何地織(mitenun)的耆老Uuy學習織布開始,進而帶動文健站長者以「織」的元素作為日常行動,轉譯為預防失智,聯繫情感,同時傳承文化的方法,並且以策展、開設課程的方式,讓更多不同年齡層、部落、族群的人都能參與。而後舉辦lusid服飾展,將部落僅存的百年lusid文物及舊照片呈現於世人,並於今年三月帶領40多位部落長者及族人赴臺北市,至國立中央研究院調閱當年大量至民間蒐集、典藏的撒奇萊雅傳統服飾。再以一針一線的方式,學習再現傳統lusid的技藝,計劃於今年製作出一定數量的lusid,而讓lusid能再次被族人穿上,回到祭儀與慶典的場合中。而婦女lusid腳套上的calingcing(鈴鐺、腳鈴),就是復刻lusid的最後一哩路,因為少了calingcing在擺動時所發出的聲音,樂舞便少了靈魂,文化將不夠完整。
  文物與服飾是部落重要的文化資產,對於曾經穿著過的部落長者而言,部落服飾的老件與語言意義是鑲嵌在記憶、關係、儀式之中,進而延續到當代,是歷史變遷的一部分。撒固兒文化健康站的夥伴說:「有文字的民族以文字為論述的文本,而文物就是我們的文本,是我們找回自我與文化認同的方式。」因此,【島東花原】二部曲工作坊,將邀請「後山金工房」的楊達開老師,針對小鈴鐺的工藝工法進行課堂上的解說與製作,學習製作族人消失的鈴鐺,復振傳統工藝。課程將於8/9、8/10及8/16、17,連續兩週的二、三兩天,下午13:00-16:00共四堂課的方式進行。由於名額有限,授課對象第一週以部落族人為主,著重於鈴鐺製作的金工工藝與量產;第二週將開放其他部落或有意認識撒奇萊雅文化的人士參與,報名一律採線上方式,請關注島東花原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astofisland/。(記者張麗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