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蹲後跳 以退為進-冷 眼 旁 觀

  秦朝末年,劉邦率眾起義,佔領沛縣的縣城後,城中父老一致推舉他為縣令。他雖想順理成章接納,但卻假意推辭說自己才疏學淺,會連累父老鄉親,堅持另請高明。
  在場的蕭何、曹參都是文官,他們深知政壇險惡,因此畏縮不敢表態爭取,兩人也相信劉邦能成就大事,於是極力推舉劉邦「安邦定國」。
  儘管劉邦再三推讓,最終還是「盛情難卻」當起「沛公」。
  其實,劉邦可以名正言順坐上縣令位子,但他恰恰相反採取迂迴戰術的「以退為進」兩手策略,確實是高招。
  劉邦選擇退讓謙辭,是想試探「有心人」,是否有人要搶他風頭,對他不信服。如果追隨他的人對他都心服口服,才有利於管理和指揮。
  從另外角度看,劉邦退讓是為了避免與他人發生矛盾紛爭。他知道,以鉤心鬥角奪來的位子,絕對是坐不穩的,時刻生活在四面楚歌的境地。
  由此看出,劉邦這個人的內心沉穩,眼光遠大。這是一位領袖人物必須具備的特質。
  俗話說:「退一步,後路當寬。」實際上,先蹲後跳,後退是另一種前進的方式;反過來說,「防守」也是另一種「進攻」的方式。
  暫時退卻,忍一時慾念,將內心湧動的心意隱忍冷卻,沉靜心念,得以養精蓄銳。待退卻之後重新衝刺,其衝勁更快、更猛。
  通往成功之路,是一條曲折前進、螺旋上升的山路,唯有掌握進退得宜,獨闢蹊徑,才能游刃有餘,慢慢攻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