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雲集東湖 論辯儒家倫理與教學實踐
東華共教會舉辦學術研習營

  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於12月9日在東湖樂閣舉辦學術研習營,由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經費支持的「從儒家倫理探討華人教育觀、華人的學習動機與信念學術研習營」於12月9日在東華校舍東湖樂閣正式展開,同場舉行開幕典禮。本次研習營由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辦,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協辦,吸引近四十餘位學者蒞臨東華,共同為華人本土社會科學未來發展進行學術辯論。
  東華大學副校長林信鋒教授親臨開幕典禮致詞表示:「有賴共同教育委會員陳復主委的帶領,讓此每年一度且意義別具的學術研習營得以順利舉辦。儒家思想自漢朝以降深深影響中華文化,更值得切合當代的全新辯論。希望各位學者們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理事長、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與西灣學院合聘教授越建東接續發言表示,「本會每學期在各大院校舉辦四到五場讀書會及研討會,長期累積深沉的學術能量。在此特別感謝我們的榮譽理事長黃光國教授,貢獻華人社會科學研究多年,國際學術舞臺表現傑出,使得大家更有信心持續耕耘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副校長林信鋒教授分別頒發由陳復主委揮毫的「自性」和「求如」書法,贈予黃光國教授與越建東教授留作紀念;越建東教授則代表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特別回贈學會紀念品給林副校長。
  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陳復主任接著在開幕典禮致詞表示:「今年的研討盛會在疫情中得以如期進行,有賴共教會各中心的支持,還有校內外學者的熱情參與。通過深度思考與對話,我們期望能形成持續一股學術運動,讓大學重新擔起領航社會的角色。我們共教會在學校的支持下,持續獲得大幅進展,尤其『縱谷跨域書院』將於明年正式對外開設,這是場深刻的大學教育改革,希望匯聚出學養優異的青年來東華展開社會實踐,更期待我們未來的『洄瀾學院』能成為學術與心靈深度並重,重視師生關係的經營,有效打破學門藩籬並且擁有在地特色的學院。」
  當日研習營分為三個部分,首場演講由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符碧真教授以「從修養的角色義務理論探討學生的學習」為題,發表其近期研究結果,點出西方理論與華人社會的同異以及應用限制。他認為,既有西方理論的樣本選取時有WEIRD(White,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的白人至上特質,不必然具有廣泛代表性,更與東亞學生的普偏價值觀與學習動機有所分歧。符教授相信適當的理論該用來解釋現象、解決問題。臺灣紮實的西方學術訓練、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會是臺灣的利基。第二場講座,由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陳舜文教授就「華人學習動機與理念」為題延伸發表,從實徵研究反思當代西方主流理論的適用性、剖析華人成就目標的概念架構以及華人文化中備受重視的「努力」觀念。
  研討營的最後階段舉辦綜合座談,由在場學者熱情參與及發問,進行全方位的學術辯論。黃光國教授率先讚譽符教授嶄新性發表,其「儒家文化語境」(in Confucian cultural context)的重新定位更讓臺灣的學術研究超越了地域限制;符教授對研究方法「發明與發現」的釋義,也能讓研究者發揮更大創造力,「太陽底下無新事,只有新鮮啟示」,未來有賴各位持續發挖新的角度。針對有學者提問,研究結果能如何實際應用在教育現場?陳舜文教授回應表示,期望研究結果能起診斷效用,找出東亞學生的學習動機與信念,才能在教育現場上有更恰當調整。
  研習營尾聲,由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陳復主任發表結語,他期待東華大學未來將成立的「縱谷跨域書院」能從新的角度拓展華人教育觀、重推博雅教育,並終究形成一波傳統與跨域並重的「縱谷學」,這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地域學問,「縱谷」不只是指花東的縱谷,更是指心靈的縱谷,希望能結合內在覺知與在地經驗,如同朱舜水東渡日本影響水戶學一樣,開啟觀念與實作結合的實學。(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圖: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辦理「從儒家倫理探討華人教育觀、華人的學習動機與信念學術研習營」,與會人員合影。

圖: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符碧真教授以「從修養的角色義務理論探討學生的學習」為題,發表其近期研究結果。

圖:副校長林信鋒教授致贈共教會主委陳復揮毫的「自性」書法給黃光國教授(左)。

圖:共教會陳復主委致贈「求如」書法給越建東教授(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