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腹有詩書氣自華

  自從馬英九到中國大陸祭祖回來,令非常多的人對他再度刮目相看,我還由衷尊稱他「前總統」,而不是像對現在領導人連姓帶名直呼「蔡XX」。
  馬前總統這趟行程,邊走、邊看、邊聽、邊說、邊寫,他的瀟灑自如,很自然流暢的展現出文化傳承與魅力,他所呈現的「溫文爾雅」、「謙和」、「親切」、「實在」而又令所有人認為「不亢不卑」的氣質。
  一個曾經位居「中華民國總統」的人,去中國大陸省親祭祖,讓相當多的大陸人感受到:腹有詩書氣自華,講話不用讀稿機,親民又接地氣,尤其是他的風度翩翩,莫不讓兩岸人引為一股清流。
  作為我們的領導人,跟對岸不能光靠嘴皮比輸贏,也無法拿「實力」分高下;但是,「氣度」絕不能矮人一截,讓人看扁。
  「氣度」當然不是比誰講話的聲音大,也不是比哪一個面目兇狠,而是「言行舉止」和「淵博學術」,特別是他的「文化」與「素養」。
  講到馬前總統的種種,不由想到另一位華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他常向人提及1937年趙丹寫的「春天裡」歌詞:「不用悲、不用傷,前途自有風和浪……向前進,莫徬徨,黑暗盡處有曙光。」新加坡人都牢牢記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而不是為了「掌握政權」採取「親美」、「媚日」、「韓兄」。
馬前總統的學識,在湖北武漢大學演講時提到法國小說「最後一課」。故事背景是「普法戰爭」時,法國戰敗,割地給德國,並規定學校只能教德文。當時一位法文老師在「最後一堂課」時告訴學生:明白既使當了亡國奴,也要牢記自己的母語。
馬前總統用心良苦,引用「最後一課」,既回顧了台灣被拋棄的悲慘命運,也表明中華文化深植於台灣民眾的內心。更重要的是:隱喻法德兩國之間的百年世仇都能「一笑泯恩仇」,兩岸更應該有理由、有信心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