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可失可得 顧全大局

  「得」與「失」之間,是存在著「相對」的關係。有得必有失,有失方可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白天失去的,也許晚上又可再取得。
  從戰術上考慮,會計較得失的人應該是強者;但從戰略上著眼,知所進退的人才真正是一個智者。
  戰國時代,齊國「孟嘗君」是以養士出名的相國。他的門下士人「馮諼」幫他「焚券市義」的感人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孟嘗君派他去封地收租,馮諼却擅自當眾燒燬借據,困苦的百姓感激涕零,也換來孟嘗君「仁義」的美名。後來,孟嘗君被人譖讒,相位不保,回自己的封地,百姓全城出動,夾道迎接,足以印證:「好與者,必多取。」
  春秋末年,齊國國君荒淫無道,橫徵暴歛,逼取無度。齊國貴族「田成子」難過得批評齊君說:「取之猶捨。」倉儲雖實,但失去民心,國基不固,終是「嫁衣」。於是,田成子製作了大小兩種米斗,打開自己的倉儲,賑濟饑民,並公文佈告:用大斗出借穀米,日後只需用小斗還米。這種「予民於惠」的做法,一時「民歸之如流水」。田成子借出的是糧食,收回的却是民心;貌似給予,實則得取。因此,史學家范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一語道破得失觀。
  得與失,互為轉化,雖然效果無法立竿見影,但最後必能發揮顯現。
  利有長短,短視者只看到近利,唯有智慧者才能放眼看遠利。捨卒保車,棄車保帥,是博弈者的謀略。顧全大局,見寬柔智慧,必須胸懷可失可得的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