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管理免草煩 富里農業師傅來相助

  花蓮南區是稻米生產重鎮,佔全縣生產面積一半以上,為配合南區稻田管理所需之補秧、除草等人力需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富里鄉農會合作規劃富里農業技術團培訓,於日前辦理水稻栽培管理訓練及田間實作共2天,參訓的農業師傅們皆表示收穫滿滿,對於稻田工作更有信心。
  2天課程安排多位水稻專家與達人授課,內容豐富,著重現場經驗傳授,搭配下田補秧、除草等操作,從做中學。富里鄉鍾阿盛農友長年種植水稻,本期跟鄰田換地耕作,該田地雖然已連續種植2期水稻,但疏於管理,長滿水蔥草(瑩藺)和稗草,剛好作為農業師傅的練功場地。鍾阿盛本人也親自下田「挲草」,跪行於水田中,雙手貼在田土上劃圓、滑行,快速俐落地把草埋進土裡。為了安全起見,農業師傅則穿長筒雨鞋下田,沿著稻株行列前行、彎腰拔除雜草。
  富里團資深農業師傅分組在旁指導新進師傅,隨時指點補秧、除草技巧。資深師傅蘇俊明說,幾年前剛加入技術團時,水稻和雜草分不清楚,很感謝當時和他一起下田工作,有經驗的師傅們,一邊帶他、一邊幫忙補齊工作量,他自己也發現要領,就是不要太費心分辨雜草,把長在水稻行株間的草通通除掉就對了,做久了自然就認得哪株是雜草。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勉勵學弟學妹,要虛心向前輩學習、加強團隊合作,工作態度要認真、有自信,期許後進成為實力堅強的農業師傅。
  新進師傅小朱表示自己多是從事機械除草,比較缺乏稻田的工作經驗,兩天課程讓他學到很多,雖然現在不熟練,會不斷提醒自己保持謙卑的態度,向學長、學姊及農場主學習。另一位新進師傅玉蘭則多接觸旱田的工作,對於水田雜草辨識感到困惑,「水稻的葉片基部有毛,稗草沒有毛?」,下了田後便依照指示,把水稻行株間的草通通除掉就對了,也表現不錯,雜草拔得乾乾淨淨。
  花蓮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黃佳興解說東部地區水稻主要栽培品種與生育特性,如:高雄139號、高雄145號、台梗16號等,提示各生長階段的管理工作之重要事項,包括整地、肥料使用、灌排水、病蟲草害防治。富里鄉有機米產銷班黃治鴻班長,去年甫獲選為十大神農,分享田間栽培經驗,從育苗、插秧、福壽螺防治、稻田雜草及異品種辨識,到水田除草機具使用。讓農業師傅建立稻米栽培的知識架構、技術要項,也更瞭解農場主的要求與目的。
  玉里鎮彭禾農藝負責人彭鏡興,以自己40年前返鄉接手稻米家業為例,開設育苗中心、率先引進自動化機械等,一路求新求變求發展,向農業師傅分享經營理念,灌輸堅持的工作態度,強調農機具平時要落實保養、所需資材事前備妥,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彭禾二代彭詠順示範植保機的使用,表示近年回鄉後引進空拍機、植保機等智能設備,去上課學習、摸索調整,現在用來輔助稻田管理,真的是省時又省力。讓農業師傅對稻米產業的發展,有更多認識。
  為改善農業人力老化,突破地方產業發展受限的困境,富里鄉農會自106年起爭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成立農業技術團,為農友派遣所需人力,深獲農友肯定。為確保人力素質符合產業需求,花蓮區農改場配合辦理相關專業訓練,協助農業師傅掌握所需技術與知識,充電之餘,農業師傅亦可藉機交流經驗、凝聚團隊向心力。花蓮區農改場將配合當地季節缺工需求,陸續辦理青梅、茶葉、金針、文旦等相關實務訓練課程,期許農業師傅精益求精,成為產業的好幫手,歡迎當地有人力需求的農友向富里鄉農會洽詢。(記者張麗英/報導)


圖:辨識稻田雜草。

圖:鍾阿盛農友下田「挲草」,帶領農業師傅除草。

圖:彭鏡興分享經營理念與經驗。

圖:彭詠順示範植保機操作。

圖:農業師傅參加訓練交流經驗、凝聚團隊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