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長照現場 移工與她的老人
東華大學與臺東聖母醫院合作移地教學

  銀髮時代來臨,為使大學生更瞭解老化、疾病、意外需長期照顧族群之需求,國立東華大學由社會學系梁莉芳教授及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顧瑜君教授共同開設的課程-「移工與她的老人」,帶領社會系、歷史系、經濟系、族文系及英美系等跨8個系所各年級同學,於12月10-11日赴臺東聖母醫院進行「長期照護」參訪學習活動。
  有「最大的小醫院」之稱的臺東聖母醫院,從2002年結合部落健康廚房和在地資源,陸續開辦長期照顧服務,從居家服務、居家安寧、餐飲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照顧技術指導到部落活力健康站,每天服務的院外人數超過1,400人。在聖母醫院蕭燕菁主任安排下,有別於傳統機構參訪,同學跟著第一線實務工作者,進到部落、社區及聖母醫院服務的案家,以日常照顧現場作為學習場域。
  第一天的學習分別在不同的地方展開,一組同學拜訪泰源部落的活力健康站,負責人是東華大學語傳系友Wakang(簡志龍)社工,畢業後返鄉投入部落長者的照顧。以長者為中心,長者是管理者也是課程老師,課程與照護活動設計多元,例如:因應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發展屬於其獨特的照護網絡。除落實對長者的關懷與回應需求外,同樣注重照顧者、外籍看護工與第一線照護人員的身心狀況,提供照護者支持和芳療舒緩的支持系統,並開設泰源巴斯拉照顧咖啡屋,提供喘息空間。從中展現工作人員和長者實踐部落共同照顧的傳統和文化,把抽象的文化照顧概念,轉化為日常具體的實踐。
  另一組同學跟著聖母醫院同仁行動,認識長照實務工作者的一天,從個案管理、居家照顧、居家安寧、照顧指導到復能服務等,跟著一線工作者進到社區和服務案家,認識老年相關議題、看見日常的照顧需求及照顧工作的重要性。穿梭於部落與社區間,這群第一線的工作者面對不同的需求與處境,轉換語言、說話的方式,進行各種服務工作。如何同理?拋出問題,讓學生更深刻反思,在多元變化社會中涵納各種生活面貌與境遇,如何更謙卑體會他人境遇。在解決問題前,更重要的是支持與同理心,接住對方當下的心情與感受,溫柔且溫暖的回應。
  第二天參訪聖母健康農莊。在2009年八八風災後,聖母農莊以食物與農業 (food)、能源(emergy)與照護(care)三者結合為自給自足、社會互助概念,邀請災區民眾及失業原住民共同開墾,強調從土壤到餐桌、從廚房到臨終都要健康照護的理念,以種植有機蔬果、營造優美景觀作為開啟「與自然共存的美好」序曲。
  透過臺東聖母醫院和泰源部落的學習,幫助東華師生進入平時鮮少有機會接觸的照護現場,對照護機構及文健站的運作有初步的瞭解。藉此反思當今臺灣照護政策與在地多元而異質的實作現場,以及與其他議題的交織性連結,在不同專業領域的討論下開展新的可能性。(本報新聞中心/報導)


圖:東華大學學生拜訪泰源部落的活力健康站。

圖:學生聆聽泰源部落因應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發展其獨特的照護歷程和網絡。

圖:學生跟著長照人員拜訪社區案家,觀察第一線服務工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