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都是緣-漁 樵 閒 話

  中國字的「逆」字很邪門,不太受人歡迎。例如:叛逆、逆倫(目無尊長)、逆耳(不中聽的話)、逆子(不孝順的兒子)、逆行(違反正常行徑)、逆境(走背運)、逆命(不聽命令)。
  中國人從古到今把「龍」視為聖物,也用以代表「天子」、「皇帝」。據說龍有角、有鱗、有鬚,能飛上天,又可以潛龍在淵(深水裡)。總之,集各種動物的強項於一身;只可惜,從未有人親眼目睹。
  但是,在過去皇帝威權時代,「逆鱗」是相當嚴重的事情,輕者丟了烏紗帽,重則腦袋掉落地。
  據說:龍的喉部下方有長達一尺的逆鱗(與其他鱗片相反的方向)。龍最討厭被人觸摸那個部位,只要不小心被碰觸,馬上龍顏震怒,天雷地動。
  以前的皇帝以「龍君」自居,自然也有「逆鱗」的臭毛病,誰惹怒了皇帝,吃不完兜著走。
  「逆鱗」一詞出自戰國時期法學家「韓非」所寫「韓非子」的「說難」篇,裡面提到「衛靈公」的寵臣「彌子瑕」的故事。衛靈公寵信彌子瑕時,彌子瑕偷偷駕君王的馬車出遊,可以免去斷足之刑,還褒揚他用馬車載母親去看病是一片孝心;從果園現摘下的桃子,彌子瑕將吃剩下的一半拿給衛靈公吃,是表示他「捨不得吃」,是一片赤胆忠心。等到彌子瑕色衰失寵,又得罪了衛靈公,評價卻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說成:「矯駕吾車」、「啖我以餘桃」,假稱君子之命開我的專用車,還把吃剩下的桃子丟給我吃。可見「逆鱗」可左右君子的愛憎情仇。
  當然,現在是「民主進步」時代,說什麼「昨是今非」或「昨非今是」都不符民主要求;然而,並不代表現代沒有「逆鱗」的事情發生。